2、贴错标签
标签贴错在很多主机厂客户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有些客户那里如果发生标签贴错两次就可能直接导致受控发运。标签贴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改进。
现场打印,随用随打印,禁止事先打印标签。一般来说要求严格的主机厂会要求供应商在生产线的包装工位设置标签打印机。如果企业有多条生产线就应该在每条线边的下线包装工位设置独立的标签打印机。杜绝在办公室里打印了一堆的标签。有些企业有各种不同产品的,也可能有不同批次的,喜欢在办公室统一打印一堆标签,然后一堆标签拿到生产线边,包装时再从一堆标签里翻找出来贴上。或者先包装后,很多的包装箱堆叠在一起,然后一起贴标签。甚至有的企业在包装后放置几天,发运前再贴标签。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如果客户没有独立打印机的明确要求,而且企业一时还不能做到独立标签打印机,也可以采用换型防错的方法来保证标签正确。换型防错的方法,我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文章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在多种产品共线生产的情况下,当准备切换加工某一种型号产品时,把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工装、刀具、工具、辅具、各种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包装材料,包括设备里面调用的程序和工艺参数,当然也包括标签,统统切换成准备生产的产品型号相一致的。而不一致的,确保从生产线上,从操作者可以拿到的范围内撤离或者封盖起来。使得误拿误用成为不可能,这就叫换型防错。在换型时,操作工利用《换型防错点检表》点检并记录所有的软硬件的切换得到了落实,班组长互检。
3、数量短缺问题
我也不赞同增加人员互检,因为效率很低。那么除了采用计数器之外,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改进:
如果是规则的产品,应该整齐摆放。一个包装盒或者一个料箱固定几排几列几层,这样点检数量就转换成了对排列形状的外观检查,数量确认就变得很直观。
如果同时在防护磕碰、挤压方面有要求,那就考虑定制成型吸塑盒、或带有分隔板的料盒来摆放产品,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没填满,缺件了,就是数量不够。
称重法。但是在零件数量很多,每个件的重量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就可能导致称重判定数量时的不准确。这时可以考虑在大包装内设置若干的小包装,而小包装的数量设置要考虑到总重量的波动范围的西格玛小于一个零件重量的六分之一。
4、漏加工
除了设置连续的生产线,设置过程防错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进:
增加自检和互检,在每道序放行之前,操作者检验自行检验本道序加工的内容是否完成,检验后放行或者再放入料架料盒。下道序在加工前检验上道序的加工或装配内容是否完成。
定置管理,定位存放。如果是单机作业,每个单机工位待加工件和已加工件一定要分开摆放,定置摆放。一般地,左手边是待加工件,右手边是已加工件。严禁混放,严禁待加工已加工件放置在同一料架或料盒。在在制品周转区,整料箱的在制品也要各个不同工序状态的产品分区摆放,且做好明显标识。
悬挂工序随行卡。针对单机作业的生产线,料架或料车要悬挂随行卡,在随行卡上标明工序状态。
5、发错料
最常见的错误是一个大包装多数正确的产品里面混进来一两只不同型号的产品。一般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把这些方面改掉了,也就基本杜绝了混料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换型防错。在生产工位、在生产线边存在不同型号的产成品、在制品同时存在的现象。
或者在包装区、检验区,不同型号的产品同时存在,散放、混放。所以定置管理、5S,还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干净整齐的而已。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被供应商常常使用的原因,就是“调试件被混在了合格件里报交”。这也是被我和很多主机厂的SQE们所深恶痛绝的一个说法。我们常常会追问,你怎么确定那个件就是调试件的?零件上有追溯号吗?调试件的检验记录和追溯号相对应吗?即使真的是调试件被混入合格品的话,企业也需要在不合格品定置摆放和标识、调试品定置摆放和标识、开机前检查确认、首件确认,等几个方面的管理方法加以原因分析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认为操作失误。
文思特(北京)管理咨询为您整理分享,欢迎关注文思特8D(G8D)团队导向问题解决方法课程!
课程简章:http://www.win-starcn.com/Public_con.aspx?m=98&id=204
来电咨询:010-5713-3396